~人權教育現場~ 當人權教育落實在班級經營
本會執行長李惠芬老師在班上融入人權教學的成果分享
人權教育的起點?
每一次的研習、從不同分享者的分享中,每分每秒都是自我解構和建構的活動,這些心中的許多的「同意」「不同意」和「問號」,不時的迴盪,有些點還在迴響、有些點稍縱即逝,有些……,這些被動搖的觀點其穩定和持續,除了自我的對話,最好是加上與他人的互動,否則那些沒有對話、沒有澄清的價值,就算用最先進的大炮發射,最終這些射得再遠的飛彈,最後是否又繞回原點?!一切因人而異,但……從另外的觀點來思考,至少它被啟動了。(這是正面思考)
我了解每個個體都是獨立的,個體在不同的成長過程所累積的價值觀和思考面向,其同質性和異質性的比例有多少?難以得知,唯一我最確定的是「人權教育」就是一種生活的態度,它在生活中每一分每一秒都在發生,一切的起點,就是每一個人~他自己。只有懂的自己權利的人才能進而尊重他人的權利。
人權教育、法治教育的相似、差異和比例
身為「人」最嚴重的問題,是分不清楚「什麼是最重要?」
當一位教學者要傳達教學素材給學生時,他是怎麼選擇的?先教人權嗎?再教法治或同時並進,你是帶著「權威」在教人權或……,我在思考,法治教育是一種帶有強烈制裁和嚇止效果的教學(也許有些人不是這樣教),而人權教育是一種理性、和平和尊嚴的追求,那是天賦予人的最高價值,這兩種是否有其衝突點?如何教?能讓學生從認識了解,進而能負起責任或是讓學生因害怕處罰而遵守,那是教學的藝術和課程的思考,讓「人權教育」回到教育的本質,是真正推廣人權教育的真締。
愛、寬容、善良、穩定
一個穩定的大人,生活情緒穩定,善待小孩,對孩子的犯錯不是恐嚇、威脅和暴力,這是一個心中有愛的「成熟穩健」的成人,在這種人身邊的孩子會有相對的理性,反之可想而知那是一個什麼樣的小孩。有人曾經把一個愛打人、不尊重他人、成天被暴力的小孩,放在一位有愛、寬容、善良、穩定的大人身旁半年,這位小孩變成一位懂得愛人、尊重他人的好孩子,後來又讓這位孩子回到原來的環境,沒幾天就變回原來的樣子。
從這幾天的課程中,從生命、媒體等觀點,我學到孩子要的是更多的愛、寬容、善良與穩定的大人來幫助他們。
我確信這是「人權教育」追求的最終目標,也就是被尊重的老師、尊重自己的老師,才有能力去尊重孩子。
文/ 中華國際人權促進會執 行長秘書長 / 台北市中正國小教師 李惠芬 2010-08-29
1999年聯合國通過一項決議,決定將每年的8月12日定為國際青年日,以提醒各國政府和民眾重視青年問題。
聯合國大會在今年發起「國際青年年」。主題為「對話與相互了解」,目標是促進和平、尊重人權、團結不同世代、文化、宗教與文明。
山達基教會和國際青少年人權協會配合,自2001年起就在國際間贊助和推動的人權教育運動。在今年8月14日這天,他們也在台南市安平區古堡街 舉辦「支持青少年人權教育」連署活動;並發放「什麼是人權?」的資料及提供現場播放的人權教育系列影片。
活動發言人吳建璋表示:
由國際青少年人權協會所製作的「人權的故事」影片,描述自古以來人類自然會遵循的待人處事法則。人權不是聯合國發明出來的東西;人權是生活的一 部份。 身為一個活在由人類互助合作以順利運作的社會,卻不了解自已和別人的人權,將會在生活中遭遇到很多困擾和苦難。」他同時也表示:「今天有家長問我 小孩子講不聽,不打、不罵還能怎麼辦?這是許多父母和老師共同的心聲。透過教育孩子什麼是人權,並實踐在生活上,引導他們尊重別人的權利,將可以幫助有這樣困擾的父母和老師們。」
山達基教會將會繼續推動人權教育,希望不久的將來可以達成沒有犯罪和戰爭的世界的人道主義目標。人們唯有真正地去「對話與互相了解」才能夠真的 解決社會與家庭間的衝突。
來源:中央網路報 報導/ 謝志岳 2010-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