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校園人權指標 打造友善學習環境
12月10日是「國際人權日」,不過,校園霸凌、體罰學生、同志學生遭歧視等老問題,仍時有所聞,要促進校園友善,維護校園人權,消除校園中的不公、歧視等問題,一直是教育部的重要工作,但「人權校園」究竟是什麼模樣?又該具備什麼條件?教育部分別於95年及101研訂與修正「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友善校園人權環境指標」,協助提升校園人權環境。
教育部於95年度研訂「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友善校園人權環境指標」,指標主題分為10個向度,細項指標則依學習階段區分,其中國民小學階段計有56項、國民中學階段計有57項、高級中等學校部分則有55項指標,提供學校作為檢視校園人權環境的評量工具,以協助校園改進及提升校園人權環境。
各項指標在不違背原意的原則下,授權各縣市政府教育局(處)可自行增訂或刪減,目前各教育局(處)已將此項評估作業納入年度友善校園計畫中常態執行,教育部也透過相關會議,籲請各教育局(處)督導學校落實推動。
考量近來時勢變遷快速,教育部於101年7月修訂該指標,以回應教育現場實際需求,修訂後的指標主題仍為10個向度,細項指標部分則更修為:國民小學階段調整為57項、國民中學為58項、高級中等學校為57項,並修正指標部分文字及法令規範,以符現今用語及法制規定;另提供修訂的「學生版」及「教師、行政人員、家長版」評估量表範本,供各縣市政府教育局(處)參考運用。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友善校園人權環境指標」共包含10個向度,而其中重要的細項指標為何?條列說明如下:
一、 校園安全環境的建構:硬體設備的健全是建構友善校園人權環境的第一步,諸如:學校是否能確保校內各項設備與器材使用的安全性(如校車、課桌椅、運動及遊戲器材、實驗器材等)、學校是否有充足安全便利的「無障礙環境」設施等,即屬於此一向度關注的焦點。
二、 校園人性氛圍的關注:使學生快樂學習、健康成長是這一向度所關心的重點,細項指標如:學校內不會發生言語侮辱、肢體暴力等情事,或對學生有任何形式的體罰;對於校園安全疑慮,如騷擾、歧視或霸凌等事件,學校能主動關懷並迅速有效解決等。
三、 學生學習權的維護:維護學生受教權及促進學生於不同學習領域或科目間均衡學習是這個向度要探索的,細項指標如: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能有適切表達自己觀點的自由;學校不會以不當理由借課或停課;學校不會挪用特定學習領域時間來加強其他學習領域的教學或考試等。
四、 平等與公正的對待:不論種族、宗教、性別、財產、成就等區別,人人在法律上一律平等,每個人皆應受到平等及公正的對待,是人權保障的基本要素,基於此,此一向度之細項指標即包含如:教職員工及學生在被證實有過失之前都能被視為沒有過失,並尊重其應有的權利;學生不會因為學習成就不佳受到差別對待或歧視等。
五、 權利的維護與申訴:積極提供人權保障相關措施是教育工作者的責任之一,所以此向度細項指標包含:學校對於攸關學生權益的事項,能秉持學生最佳利益原則,及時公正處理,提供有效救濟機制;學校能善用各種管道(如聯絡簿、學校日等),充分告知學生及家長其切身權益、教育政策與校規(如編班、成績計算方式、各項申請、申訴程序等);學校教職員工能主動留意身心狀況異於平日的學生(如有疑似人為外傷、精神恍惚、恐懼等),確有受虐情況,主動通報相關單位等。
六、 多元與差異的珍視:這一向度涉及人權的核心價值為「尊重」及「不歧視」,細項指標如:學校能尊重學生的多元智能與學習風格,協助其充分開發個人潛能,追求自我實現;學校能保障各類學生(如中輟生、身心障礙學生、懷孕學生、家庭變故、新住民子女,及多元性傾向學生等)的權益,並積極給予必要的照顧(如予以有效補救教學、彈性處理學籍等)。
七、 民主的參與及學習:學習及適應民主生活以培養理性尊重之人權理念亦是友善校園人權環境指標所重視的,本向度細項指標如後:學生代表或家長代表能參與和其權益有關的會議,其意見並得到充分尊重;學校能輔導學生自治組織的成立及自治活動的舉辦,並提供其必要協助及支援等。
八、 人權教育的實施:此向度著重人權教育之扎根推廣,進而促使莘莘學子具備人權素養及行動,細項指標如:學校各項法規的訂定,能符合憲法、教育基本法與基本人權理念(如世界人權宣言、兒童權利公約、學習權宣言、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等);學校能安排學生、家長及教職員工討論有關人權議題的機會(如辯論會、演講、媒體識讀、模擬法庭等)。
九、 教師專業自主權的發展:保障教師權利、尊重教學專業,是建構人權校園的關鍵項目,故此向度的細項指標包含:學校能尊重教師所學專業,不會勉強教師任教非其專長的科目;教師會能充分代表學校多數教師的意見與權益等。
十、 被愛與幸福的體驗:人權保障的程度與幸福快樂的感受成正相關,此向度即切入此核心議題,故含括的細項指標如:如果「0」分表示最不愉悅幸福,「100」分表示最愉悅幸福,那麼我目前學校生活(或工作)的愉悅幸福程度是幾分?讓受訪者自我評定,了解校園人權氛圍之情況。
教育部建置十向度指標,作為學校建置人權校園的參考,教育部並定期訪視,審視學校的執行情形,以確保學校落實人權校園的理念。
各級學校要推動人權,如何讓學生了解、認識人權,是個課題。尤其小學生對於「人權」的概念模糊,究竟要建立小學生什麼樣的人權觀念呢?
台北市雙蓮國小是臺北市101年度學務工作資源中心學校,校長謝明燕則為教育部第4屆人權教育諮詢小組委員,因此在推動校園人權上,有很多做法,值得參考。
謝明燕表示,小學階段要建立的人權觀念,基本上是與他們的生活經驗息息相關,也許他們已經享有許多人權,只是不清楚,學校可以一些生活經驗讓學生知道,如討論、分享生活中不公平、不合理、違反規則、健康受到傷害等經驗,並讓學生知道如何尋求救助的資訊與管道。另外,引導學生認識、理解特殊教育學生的不同,並給予支持,讓學生了解尊重的重要。學校教師在教學中,教導學生這樣的概念,要求他們在團體生活中遵守並實踐。
雙蓮國小在人權教育方面的作法相當全面,規劃七個部份,從學生到老師,從理論到實務,都要了解與建立人權觀念。
首先,學校訂定各項計畫作為執行依據,如:推動友善校園計畫、校園正向管教三級預防工作計畫、校園霸凌防制計畫、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學生獎懲補充規定及校規等,經過民主程序修訂,並公告上網,讓所有親師生皆能了解,以積極建構友善校園,並提升校園的人權意識。
其次,制定可依循的標準作業流程:制定教師違法管教學生處理流程及校園霸凌事件處理流程,讓老師和學生可以依明確法令行事;並經常性利用教師晨會或教師研習活動,強化教師正向管教信念及法治觀念,落實執行校園零體罰、校園零霸凌,降低師生衝突。
第三,進行友善校園人權環境評估:進行親師生問卷調查及校園生活問卷調查,了解親師生對於校園人權滿意情形,及學生霸凌事件調查,依據問卷檢核結果,提出具體改善校園人權環境策略。並利用各種集會,宣導學生人權教育,了解關心弱勢並知道人權是普遍的、不容剝奪的。
第四,設計課程教學進行深度學習:設計課程教學落實人權教育,舉辦創意學藝活動、提昇兒童人權意識、建立守法自律、尊重他人觀念。也將品德核心價值作為「班級共讀」活動選書要素,結合「閱讀存摺」,推動品德閱讀活動。從深度與正向學習中,了解、遵守團體的規則,及實踐民主法治的重要。
第五、正向服務學習與行為輔導:運用公共服務手冊,配合校內榮譽制度,招募交通糾察隊、環保小義工、愛心服務隊、典禮人員等,給予公共服務認證時數,並頒發熱心服務獎,鼓勵學生參與學校公共服務,使學生樂於行善、服務他人。
第六、永續教師專業成長精進教學:教師參加正向管教、人權法治及品德教育工作坊或研習活動,及參加正向管教、人權法治及品德教育行動研究與教案設計,運用網路平臺、廣納教學資源,研發新教材或新教具。並透過專業對話,提昇教師班級經營及學生輔導技能。
第七、營造豐富多元的人權情境:在學生活動場所、班級教室、穿堂及藝文走廊,張貼人權標語、壁報、藝文創作品等情境佈置,規劃校園人性化無障礙的休憩、活動空間,讓學生生活在身教、言教、境教及制教並重的友善校園,並從中學習。
規劃七大重點,雙蓮國小也舉辦多項活動,如曾經進行世界人權日宣導活動,配合2010世界人權日,響應「兒童幫助兒童 送愛到達佛」寫明信片寄給蘇丹政府的活動,並舉辦成果發表會。在每一年雙蓮國小主辦的「領航未來」夏令營中,也讓臺北市各學校參與的一百多名學生,進行人權教育的闖關活動,以遊戲的方式讓學生能提高對於人權教育的認識。
人權工作,喊口號容易,要執行卻不簡單,推動人權校園建置的過程中,謝明燕認為還有幾項需要努力,如「學校內不會發生言語侮辱、肢體暴力情事,或對學生有任何形式體罰」、「學校教職員不會採取連坐方式處理學生的過錯行為」,這是學校教師仍需要再努力的部份。
至於有關「學校能有效處理不適任教師問題,以保障學生的受教權」這牽涉到整體制度面的問題,處理不適任教師有繁複的程序,再加上要改變不適任教師實在太不容易了,這是目前推動上較為困難之處。
發佈留言
很抱歉,必須登入網站才能發佈留言。